《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网络,究竟小伙伴们都讨论些什么?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1月7日在央视播出之后,反响寥寥。但让人意外的是,一个多月后该片在90后、00后聚集的著名弹幕视频站Bilibili走红。

截止到2016年3月29日,这部由《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三集组成的记录片在Bilibili视频网站收获了90的点击量,近8的收藏量,近5的弹幕评论量,以及3千条评论留言。

该剧在豆瓣的评分达到五颗星,9.4分,有10948名豆瓣用户进行了评分。共发表4907条短评,和60条长评。比《琅琊榜》(9.2分)、《纸牌屋》(9.0分)、《太阳的后裔》(8.3分)还要高。

而在微博方面,累计微博发布篇数达到87195篇,微指数未发布该词。

微信,累计发布微信文章2136篇。



20181012115354.jpg

数据来源:内容银行实验室


那么,这些80后、90后、甚至00后们,在Bilibili、豆瓣、微博这些网络平台上究竟都是怎样讨论这个纪录片的呢?

中国传媒大学内容银行实验室,通过对Bilibili、豆瓣、微博、微信四大平台的文字内容进行分析,为您呈现出年轻一代人对于这个纪录片的关注视角和话题点。

 


20181012115413.jpg

1匠人匠人精神成为此次网民话题的最强焦点

 这两年,“匠人精神”被各类媒体不断提及,国内外生产工艺的差距、产品的质量高低的对比,让国民对这个原本陌生的词语肃然起敬。《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播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国民对中国匠人的崇敬和对中国手工的自信,让大家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进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词频中就可以反映出来:除了匠人、精神之外,中国、文化、历史均成为词频最高的一类词汇。

 

2 对剧中“旁白”的表现关注虽多,但评价较为负面

 旁白是此片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元素组成,但是网友对该片旁白的表现多有抱怨,比如认为“旁白普通话不够标准、旁白过于话痨、旁白真是败笔、就不能关了旁白吗?”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通过对评论的感情性倾向进行判断,有94%为负面,6%为正面。建议改进。



20181012115421.jpg

数据来源:内容银行实验室



3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成颜值担当,吸粉无数




20181012115428.jpg



在篇中描述的众多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师傅当中,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受到了网民的热烈追捧,被称为“颜值担当”。Bilibili网站上还有《我在故宫修文物》之“钟表组王津师傅cut”,在这段时长13:48的视频剪辑里,你会看到不断弹出的“帅得我全程舔屏”、“王师傅缺儿媳妇吗”、“我居然不知道用什么心情来形容了”……

从词频分布来看,不仅师傅、王津、王师傅一词频繁出现,还有钟表一词的出现频率也颇高,可见其关注度。

20181012115436.jpg

数据来源:内容银行实验室根据开源词频分析工具计算

 

4 豆瓣用户偏精神层面,最不喜欢旁白角色

 

 豆瓣用户对于该片的评论主要集中在精神层面,尤其是对于片中“枣树”、“李树”这类植物情节的关注较为显著。而对于旁白的厌恶也主要来自于豆瓣用户。

20181012115444.jpg

数据来源:内容银行实验室根据开源词频分析工具计算

 

5

 微博用户聚焦片中的人物,最喜欢讨论工匠师傅

 

    微博的用户最倾向于对片中各类工匠师傅的关注,“师傅、工作者、匠人、工匠、老师傅”等词反复出现,可见该片对于人物的塑造是非常具体、鲜活的。

20181012115450.jpg

数据来源:内容银行实验室根据开源词频分析工具计算

 

6

 B站“跑马灯”们表达直接,表情文字符合这类人群的表达习惯

 

 Bilibili上居住着的年轻一代对于该剧的喜爱之情让电视台的大叔大妈们感到意外。而他们这群人在B站的表达也很直接,好看、喜欢的字眼频出。而词频中出现较多的表情符号“ω”也体现出这类用户的文字习惯。表白一词在该站的词频较高,则取“我想在此对某某说”之意,例如:“表白所有师傅们,愿心想事成,身体康健!”

20181012115457.jpg

数据来源:内容银行实验室根据开源词频分析工具计算


评论(0)

发表评论: